人体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坏死的临界温度。
在她试图用液氮罐冷却这把发烫的钥匙时,钥匙的黄铜表面竟然浮现出了一行手写的分子式:C99H157N35O31S。
林夏凝视着这串化学符号,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因为这正是她父亲生前研究的β-淀粉样蛋白前体酶的化学结构。
当她急匆匆地冲进消防通道时,注意到安全出口的指示灯被人为地调整成了暗红色。
沿着台阶向上望去,她发现上面散落着一些焦黑的灰烬,这些灰烬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可以辨认出其中夹杂着未完全燃烧的实验室防护服纤维。
在第九级台阶的裂缝中,她意外地发现了一枚带有链霉素抗性标记的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皿的碎片。
这些菌落形成的同心圆图案,与周教授失踪前留在实验室白板上的最后一个实验模型惊人地相似,几乎可以断定是同一来源。
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林夏的手机突然响起,她收到了一封加密的电子邮件。
打开邮件,她发现附件中有一张X光片,但图像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出于好奇,她将图片放大,仔细观察后,她震惊地发现,这张X光片竟然是她父亲颅骨的三维成像。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枕骨大孔的边缘,她注意到了一个微型芯片的阴影。
这个发现让她感到非常困惑和不安,她决定进一步调查。
林夏决定使用医院的CT机对一个神秘的钥匙进行重新扫描。
当她将钥匙放入CT机中,开始扫描过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显示屏上突然跳出了一张截图,这张截图竟然是二十年前周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海兔神经突触记忆编码的可移植性研究》。
这篇论文的内容让林夏感到更加迷惑,因为论文中提到的神经纤维缠结的配图,竟然与她手中钥匙表面的朊病毒晶体呈现出完全相同的θ波形排列。
这一切似乎隐藏着某种深层的联系,林夏意识到,她可能已经卷入了一个她完全无法预料的复杂谜团之中。
“原来这就是记忆载体......”林夏喃喃自语,他拿起激光笔,小心翼翼地照射在那把神秘的钥匙上。
墙面上,随着激光的触碰,立刻投射出一幅令人惊叹的全息图像,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