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考过后来年的惊蛰,洛河之水突然暴涨。
浑浊的浪头裹挟着古桥、民宅的的残木,如巨兽利齿般撕咬着堤岸。
顾熙彤站在麓山治水台上,绛红官服被夜风吹得猎猎作响,脚下是几十万受灾民众撕心裂肺的哀嚎。
他紧攥《河防通议》,指节泛白 —今年西北依然干旱,南方却是洪水肆虐,南方水患北方干旱,已不是人工降雨和几条水渠可以化解的了的。
顾熙彤已经奏明瑞庆帝:将沈万三调入京中,以修建滹沱河灌溉渠的人马为班底,从全国征调壮劳力,他要来一次大规模的南水北调。
在此之前,他需要做一次实地勘查。
古代的自然环境比二十一世纪可恶劣多了,顾熙彤所面对的勘查区域,大多地形复杂且地势险峻。
他需要去的地域大多崇山峻岭环绕,山路崎岖难行,但这里往往使水资源最为丰富,最有可能引水北流的。
他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穿梭,对江河上游的地形进行详尽勘察。
山间道路狭窄,时常会遭遇陡峭的山坡、深邃的沟壑,一不小心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同时,山中气候多变,时而狂风呼啸,时而暴雨倾盆,给勘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但这是南水西引的关键。
如果引水渠能曲折蜿蜒利用水车和地形,那么南水北调就可以实现。
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顾熙彤和他的团队出行极为不便。
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他们只能依靠双脚徒步前行。
大量的勘查所需物资,如测量工具等,都需要人力搬运。
而且到达一些偏远的地形关键位置,还需要穿越茂密的森林,翻过陡峭险峻的山峰,渡过湍流咆哮的江河,一路披荆斩棘才能开辟出道路,这无疑增加了勘查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那个时代只有简陋的勘查技术和设备。
他们没有卫星地图、GPS定位等现代化工具,只能依靠钢钎和铁锤、绳尺等,进行最基础的地形测量和数据收集。
在测量河流的流量、流速以及山体的高度、坡度等数据时,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数据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他们只能凭借经验和观察力,对地形和水情进行判断和分析。
要实现既能引水灌溉,又能防洪抗灾的水利工程构想,顾熙彤需要全面了解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