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金陵城内烟柳如画,秦淮河畔灯火通明。
醉仙楼是金陵最有名的酒楼,不仅以美酒佳肴闻名,更因其头魁秋娘的才貌双绝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这日,醉仙楼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楼中央的高台上,秋娘一袭素衣,眉目如画,手中轻抚琴弦,琴声如泣如诉,引得众人屏息凝神。
一曲终了,满堂喝彩。
“秋娘姑娘果然名不虚传!”
台下一位身着锦袍的公子抚掌赞叹,正是金陵才子李三郎。
他眉目清朗,气质儒雅,虽年纪轻轻,却已以诗才闻名。
秋娘微微一笑,目光在李三郎身上停留片刻,轻声道:“公子谬赞了。
听闻公子诗才无双,不知今日可否赐教?”
李三郎起身,拱手道:“姑娘琴艺超群,在下不敢班门弄斧。
不过既然姑娘相邀,在下便献丑了。”
他略一沉吟,朗声道:“秦淮河畔柳如烟,醉仙楼头月似弦。
一曲琴音惊四座,何人不起故园情?”
秋娘听罢,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轻声道:“公子果然才思敏捷,此诗意境深远,令人回味。”
台下众人纷纷赞叹,李三郎的诗才再次得到了认可。
然而,人群中却有一人面色阴沉,正是李三郎的同窗汪词源。
他虽也颇有才名,却始终被李三郎压过一头,心中早已不满。
汪词源冷笑一声,低声道:“不过是些雕虫小技,也敢在此卖弄。”
他身旁的友人附和道:“汪兄何必与他计较?
不如我们也上去与他对诗,让他知道天外有天。”
汪词源摇头道:“不急,今日且让他得意一番,来日方长。”
台上,秋娘与李三郎的对诗仍在继续。
二人你来我往,妙语连珠,引得满堂喝彩。
不知不觉间,夜色已深,醉仙楼内的气氛却愈发热烈。
秋娘望着李三郎,眼中多了几分柔情,轻声道:“公子才华横溢,令人钦佩。
不知日后可否常来醉仙楼,与妾身切磋诗艺?”
李三郎微微一笑,道:“能与姑娘对诗,是在下的荣幸。
日后定当常来叨扰。”
二人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
然而,他们并未注意到,台下的汪词源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李三郎,你得意不了多久了。”
汪词源低声自语,转身离开了醉仙楼。
夜色中,秦淮河畔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