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父母,惊讶地发现,张母竟然是邓瑶父母下放宜陵时期的邻居。
张和的父亲原在法租界的吉安里经营苎麻生意。
八一三事变后,一家人从苏海避至宜陵,那年张和才四岁。
三年后,宜陵沦陷,他们又躲到邻近的清阳。
期间,张父染病身亡。
抗战胜利,孤儿寡母回到宜陵,生活无依无靠,张母给教堂看门为生,并送张和进教会学校读书,数年后转送江汉总修院,解放时随迁澳门,自此流落海外。
先在澳门教书,再在香港经商,后至南洋做荷兰皇家航空随机翻译。
西伊里安解放后,定居荷兰本土。
张和的母亲是续弦的,张和虽然还有同父异母的侄儿侄媳妇在宜陵,但特殊时期他们都对海外关系避犹不及,因此,张和的母亲几乎是寡居,没有亲戚照顾。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邓瑶父母倒是把她当自家的长辈看待。
张母跟张和的通信都是经香港坚尼地道一个姓李的教友中转,为了避免给好心人添麻烦,她在信中只略提:生活尚能自理,邻里也算照顾,望儿勿念。
毕竟那时候信件审查制度相当严苛。
张和回国后的第一件事是回家看母,见到母亲的那一刻,立即长跪不起。
母子相拥,痛苦涕零。
及至秋天,张和携母乘游轮来苏海,故地重游。
四十七年后的吉安里,当年临街的骑楼还在,只是物是人非。
他们住在国际饭店,又专程去松河南岸看望了邓瑶一家。
邓瑶的父母再次见到老太太,自是欣喜不已。
邓瑶的童年是在宜陵度过的,还记得弄堂隔壁的老太太,满头银发,杵着拐杖、小脚蹒跚,听说年轻时在苏海生活过,到老都是那么优雅,厨艺也相当精湛,邓瑶犹记得她用瓦罐酒糟的鱼块,困难时期,那可是人间美味。
在毕尔巴鄂偶遇张和,邓瑶并未设想那竟是他的母亲。
10张和这些年在海外漂泊,一直没有子女,经老太太提议,特意收邓瑶为义女,算是报答曾经对母亲的照顾。
他毕竟每年才回国一两次,担心母亲身体。
邓瑶父母也就主动提出接老太太来苏海家住。
弄堂里房子是小了点,好在邓奎可以在父母房里搁张门板做床。
那年头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
有一次邓瑶逮住邓奎趴在老太太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