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他的操作技巧。
有一次,为了掌握一个难度极高的“套色”技法,她连续三天都泡在工坊里,不眠不休地练习,手上磨出了好几个血泡。
当她终于成功烧制出一件色彩层次丰富、过渡自然的套色琉璃花瓶时,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李师傅,也忍不住捋着胡须,赞许地点了点头:“嗯,这丫头,有股子犟劲,是块好料。”
渐渐地,苏晚晴不仅掌握了琉璃烧制的各项基本功,还开始展现出她在设计上的天赋。
她不再满足于模仿传统的造型和纹样,而是尝试着将现代审美元素和个性化的创意融入到琉璃作品中。
她设计的琉璃饰品,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既有古典的温婉,又不失时尚的灵动。
她制作的琉璃摆件,造型新颖,寓意深远,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力。
有了像样的作品,苏晚晴开始思考如何将它们推向市场。
她深知,单靠爷爷过去那种守株待兔式的经营方式,很难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她利用自己对互联网的熟悉,在几个主流的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注册了“晴琉坊”的账号——“晴”取自她的名字,“琉”代表琉璃,“坊”则寓意匠心传承。
她用心地为每一件作品拍摄精美的照片和短视频,详细介绍其设计理念、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她还经常直播琉璃的烧制过程,让网友们近距离感受这门非遗技艺的魅力。
起初,网店的生意非常冷清,社交账号的粉丝也寥寥无几。
但苏晚晴没有气馁,她坚持每天更新内容,积极与为数不多的访客互动。
渐渐地,她的作品凭借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第一批顾客。
大多是些追求个性、喜爱手工艺品的年轻人。
虽然订单不多,利润也微薄,但每一位顾客的好评,每一次成功的交易,都让苏晚晴备受鼓舞。
她还主动联系了一些本地的文创市集和手工艺品商店,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展和寄售。
在一次颇具规模的江南文创博览会上,她的“晴琉坊”小摊位虽然位置偏僻,但那些流光溢彩、巧夺天工的琉璃作品,却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其中,就包括了之前在小市集上遇到过的文旅集团策展负责人顾向北。
顾向北这次是特意来寻找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