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只觉脑海中突然涌入无数权谋韬略,眼前众人的表情、动作顿时变得无比清晰——
齐泰眼中闪过的算计、黄子澄嘴角的冷笑、吕氏紧攥的拳头......
甚至连朱允炆长袍下微微颤抖的手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而更重要的是——
朱允熥觉得自己的脑子从未有过的轻松。
无论思考什么,都能在瞬息间推演出数十种可能。
朝堂上错综复杂的局势,此刻在他眼中如同棋盘般清晰明了。
他目光扫过满朝文武。
每个人背后的利益纠葛、派系归属都一目了然——
淮西勋贵摩拳擦掌、浙东文官蠢蠢欲动、中立大臣摇摆不定......
帝王心术让他瞬间洞悉了最关键的一点:
朱元璋迟迟未立储君,并非完全属意朱允炆,而是在等待一个能镇得住这满朝虎狼的继承人!”
“皇爷爷...”
朱允熥在心中暗道,“孙儿今日,定要给您一个惊喜。”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三声净鞭响——
“陛下驾到!”
随着太监尖利的唱名声,满朝文武瞬间跪伏。
朱允熥最后看了眼蓝玉三人,在彼此坚定的目光中缓缓跪地。
朱元璋一身龙袍,面容憔悴地步入大殿。
这位铁血帝王此刻看起来竟老了十岁不止,但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刀,缓缓扫过殿内众人......
“都给咱起来吧。”
朱元璋沙哑的嗓音在殿内回荡,一边说,一边坐于龙椅之上。
文武百官齐声谢恩,纷纷起身。
“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字字千钧,“是要议一议......立储之事。”
尽管在朱元璋的心中,朱标是最适合,也是唯一的储君。
但世事无常,如今太子薨逝,国本动摇,这大明的江山终究需要一个新的继承人。
殿内气氛瞬间凝固,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吕氏激动地攥紧朱允炆的手,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齐泰等人眼中精光闪烁,难掩喜色;而蓝玉等武将则紧张地望向朱允熥。
朱元璋浑浊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开口道:
“诸位爱卿以为,这储君之位,当属何人?”
话音未落,黄子澄便迫不及待地跨步出列:
“陛下!臣以为允炆殿下仁孝聪慧,最肖先太子,当立为皇太孙!”
齐泰也紧随其后:“臣附议!允炆殿下自幼得陛下亲自教导,熟读经史,实乃不二人选!”
随着着两人带头,文官队列中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允炆殿下才智双全,当属储君之位!”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听着一片附和之声的响起,吕氏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朱允炆也悄悄挺直了腰杆。
眼神不经意的瞟过朱允熥时,满是得意。
随着众人的附和和推荐,朱元璋缓缓的看向朱允炆,微微点头。
早在太子朱标去世的时候,他便考虑起了储君之位。
而朱允炆确实聪慧过人,尤其擅长经史子集,颇有其父朱标的风范。
的确是储君的不二之选。
因此早在数月之前,朱元璋的心中便是早就拿定了主意,如今的朝会,也不过是走一个过程罢了。
“诸位既然全都推荐允炆,那可有不同意见者?”
朱元璋环视殿内,语气平淡的开口。
显然,这也只是意思意思,并没有真的想问众人的打算。
果然。
朱元璋话音落下,殿内鸦雀无声。
黄子澄等人望着朱元璋,呼吸都不由得粗重起来。
但就在朱元璋准备开口宣布之时——
朱允熥清朗的声音却如惊雷般在大殿内炸响:
“启禀皇爷爷,孙儿有异议!”
“哗——”
整个奉天殿瞬间沸腾!
众大臣纷纷转头朝着朱允熥的方向看去,满脸的震惊。
吕氏脸色骤变,精心修饰的面容扭曲得近乎狰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