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渤闻梁晓声的其他类型小说《陈一声儿--一个潦草女孩的回忆录小说》,由网络作家“陈一声儿”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界运行的逻辑还有一部分不在阳光之下,也永远见不了阳光。前几天她的同事给她八卦,她的前直系老板又通过其他同事的途径运转了一笔钱出来,说是补个什么空缺。是了,就是了,她不会做这样的事,不是因为她多清高,因为她确实不会。而这样的运作,在那样的公司里,是必须的。在这段空档期里,她面试了一些机会,但都不大合适,所以她,有了今天下午这样一个清闲却也焦虑的午后。她也不知道怎么描述人生,除夕之前,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看梁晓声的《人世间》,115万字,花了她一周多的时间,不是业余时间,因为她没有业,是除了吃饭睡觉出行外的所有时间,看完之后心里更加空落落的,她想,人活着这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她在感受不到幸福的年纪经历了很多幸福,在更强烈感知痛苦的年纪开...
《陈一声儿--一个潦草女孩的回忆录小说》精彩片段
界运行的逻辑还有一部分不在阳光之下,也永远见不了阳光。
前几天她的同事给她八卦,她的前直系老板又通过其他同事的途径运转了一笔钱出来,说是补个什么空缺。
是了,就是了,她不会做这样的事,不是因为她多清高,因为她确实不会。
而这样的运作,在那样的公司里,是必须的。
在这段空档期里,她面试了一些机会,但都不大合适,所以她,有了今天下午这样一个清闲却也焦虑的午后。
她也不知道怎么描述人生,除夕之前,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看梁晓声的《人世间》,115万字,花了她一周多的时间,不是业余时间,因为她没有业,是除了吃饭睡觉出行外的所有时间,看完之后心里更加空落落的,她想,人活着这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
她在感受不到幸福的年纪经历了很多幸福,在更强烈感知痛苦的年纪开始经历痛苦。
会有很多的人跟我一样吗?
她在思考,会有很多的人正在跟我经历同样的痛苦吗?
她们也在面临同样的物质上的困境、心理上的恐惧吗?
她又想,我也是幸运的,起码我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
她又想,也没有来自家庭的助力。
在幼儿园被送走之后,小学的她又同样经历了一边被送走的过程。
她此时开始用力回想那些年的经历了。
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是小学附属的幼儿园,是的,那时候妈妈跟她一起住到了姑姑和姑父新婚后租住的楼里,七楼,离学校很远。
然后妈妈回家了,陈一声儿回了乡里的、距离学校稍微近一些的姥姥姥爷家住。
每天要起很早,坐着二姥爷的“大发”面包车赶去学校。
她们每天的游戏,是在车上争吵谁当丁丁,谁当迪西,谁当拉拉,谁当小波。
她隐隐约约记得,小波应该是最受欢迎的角色。
中午在学校对面的“小饭桌”吃饭,那时候小饭桌应该还不叫小饭桌,不过她也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她记得院子外有人支了个小摊,卖肉串,一毛一串,每块肉都比小拇指甲小,但是那个酱的味道特别、特别好吃。
然后呢,然后好像是和小姨一起,住到了城里的姑姥姥家,姑姥爷爱喝酒,喝醉了就吓唬她,要拿牙签扎她的手指。
半夜上厕所,痰盂就在床
也就是5年后的我就拥有了一台键盘可以发光的苹果电脑。
可是我一想,2024年的我居然更不快乐了,或者说2024年当下的我居然痛苦到只差生出一个寻死的念头了,因为我不敢。
就在一个小时前,我吃了解郁丸、喹硫平、托吡酯,因为我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已经严重到不得不服药控制,可恶的是症状并没有因为服药而得到任何好转,却因为工作压力的加重出现了手脚麻痹的症状。
更可怜的是,我不敢对我的老板说我生病了,也不敢请假,因为我还没有过这该死的六个月的试用期。
在医疗行业前景如此差的前提下、在我的履历gap了又gap了的前提下,尽管我的每一段履历都很精彩,结果都很出色,尽管我的离开都有一些行业内公开的不可抗力,但是我的履历确实不能再添上这短短的一笔了。
大家都在说没什么错误会毁掉整个人生的,但是有些决定你不得不承认,在一定时间之内就是会让你难受的,普通家庭的孩子要过的是没有父母兜底的人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试错成本。
啊,中国人这完全不允许被gap的一生,进监狱是不是都比说自己gap强啊?
就在刚刚,我的手机一震,我又以为是我的老板发来了消息,还好只是小区便利店的团购。
昨天刚从为期了三天的北京大会出差回来,陪客户觥筹交错三天,说完了这辈子能想到的得体的话,却在今天被老板质问为什么不去另一个城市出差。
那一瞬间的崩溃是现在坐在床上想起来都想把电脑扔他脸上把他按在地上、骑在他身上、狠狠地朝他脸上挥拳一拳一拳把他打到面目全非质问他你是想累死我吗的那种怒气值拉满的崩溃。
上一份工作教会了我不要对老板抱有过高期待,但现在这个老板显然又拉低了我对老板这个角色的认知底线。
脑回路单线程的我时常想不明白他的很多行为,所以就开始无法控制地质疑和谴责自己。
我知道一定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不一定是在被老板被工作PUA,更多的是在被自己PUA,我们被身边很多人恨铁不成钢地教育着,但是完全改不了自己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这个特点,也改不了遇到一点
词怎么能这么早地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她又开始对自己愤怒。
“万一呢?
万一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遭受到了什么当下完全无法解决的、极度恐惧的事情呢?”
人甚至无法对过去的自己共情。
“不要对曾经年幼的自己过于苛责。”
她在心里一遍遍安慰自己。
但她又开始绝望,是了,这就是后遗症,这就是那该死的后遗症:永远向内寻求原因,永远谴责自己,永远挑剔自己做得不够好。
她在心里一遍遍说:“不要粉饰过去的太平,要清醒,哪怕是痛苦的。”
“不要霸凌儿时的自己。”
“不要推搡她。”
“不要杀死你在这世界上仅有的同伴”她想不起很多人了,但有一个小男孩叫渤闻,是的,叫渤闻。
她脑海里的形象逐渐清晰了起来,因为他们后来又上了同一所小学、初中、高中,她记得这个男孩,是因为她始终对这个男孩有着一丝熟悉的、微妙的恐惧,后来她想起来,是的,好像是的,这个男孩,好像欺负过自己,也许是在吃饭的时候,也许是在睡觉的时候,这个男孩好像欺负过自己。
渤闻一直活在她的脑海里,从未消失过。
她的生活里哪怕没有渤闻这个人,也一直存在着名为“渤闻”的恐惧,她也说不清到底来源于哪里,但她从未有一刻不被这种恐惧包裹着。
此时此刻,她从回忆中抬起头来,是五星级酒店卫生间的镜子,卫生间里的香总是尖锐的,比酒店大堂更甚,她脑子也被熏的晕晕乎乎。
进了旋转门之后,她就不再是那个没见过世面的自己,她努力地挺起已经足够直的后背。
她抬头的时候,镜子里面有一个精心上了妆,即将在这里举办一场大型学术会议的陈一声。
她小声问她:一声儿、一声儿,你的裤子合适吗?
一声儿啊一声儿,你害怕吗?
一声儿啊一声儿,这就是你想要的吗?
镜子里的她没回答,擦了擦手,理了理净刚挑染完的前额的两缕金发,对自己笑了笑。
过去了吗?
真的过去了吗?
她再次醒来,是一个冬日里难得的明媚午后。
此时距离她上次失业过去7个月零19天,她端着杯子愣在铺着灰色卡通图案单子的粗布沙发上,杯子里是煮好的米汤,从沙漠回来后她对茶叶的敏
陈一声儿两只小手攥着一排AD钙,哭得幼儿园大门上“帅帅”两个字似乎都在跟着晃动,老师刚开始试图分开送她来的人的时候还很有耐心,蹲着把她拥在怀里,或者说,钳制在怀里。
应该是姑姑,对的,是姑姑,这世界上除了父母外最爱她的姑姑。
但她太小了,所以不记得姑姑的背影了,姑姑哭了吗?
好像也哭了吧。
十分钟后,她终于因为止不住哭泣扰民太甚被老师请到了厕所里。
那是非常干净的厕所,她记得的,小块的、洁白的瓷砖,一块一块有着黑色的边,她好像数过,但年仅五岁的她数不清很多,那时候有学到100吗?
为什么好像她记得97这个数字?
好像是在那个厕所里,她念过97这个数字。
她没有止住哭声,她已经不记得她那时候的心情了,但记得她好像上了个厕所,上厕所的时候在担心会不会有人进来?
老师进来看见她上厕所会不会接着训斥她?
小孩子的哭声会自动停止吗?
小孩子能够自己学会冷静吗?
她好像是休息了一下,然后继续哭。
这种情绪似乎没有解决方案。
想到这儿,成年的她笑了一下。
跟之前的自己相比,现在的自己简直是另一个“极”。
这是好的吗?
成年后的她无数次质问自己,但能怎么办呢?
这样的场景一直在上演,起码在这个阶段,她完全没有戒断成功过,直到她终于因为百日咳离开了那个幼儿园重新回到村里,回到父母的身边,接下来的日子,她只能想得起因为要治病,而被迫喂下的偏方----生鸡胆的味道。
苦。
而那时候的她不知道,这算什么啊。
比起以后的日子,这算什么。
她肯定,她没有在这段经历里获得什么,或者有哪怕一丁丁点成长,她还是一个爱哭鬼,因为她清楚地记得,上了小学之后,她还是经常哭,经常受到欺负。
对那段幼儿园经历,她也觉得奇怪,不知道是时间实在太久了的原因还是确实当年的老师只有一点点的不耐烦、同伴们也仅有一点点排挤,而这都在忍受范围之内,似乎自己的不适应才是造成这段经历不愉快最大的元凶。
但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她是忐忑的。
她怎么能让年仅五岁的自己“忍受”?
“忍受”这个
下,她有个叛逆的小舅舅,在外面“混”,她对小舅舅的概念,是长长的头发,和被人捅了七刀后回家躺在病床上的淡蓝白病号服。
再后来,姥姥姥爷搬来了城里租了房子,看管她和妹妹,妹妹上了一年级,她上三年级,每天早上起床,电视里都会播放DVD,有阎维文的“父亲”,也有宋祖英的“希望的田野上”。
隔壁屋子住着一位阿姨,除了照顾自家的小孩外,还看管着几个同村的小孩,她们的屋子里有一个帘子,帘子分开了男孩女孩。
姥姥常说阿姨“抠”,其实是过于节俭,饭桌上从没有肉腥,孩子们生病了,最大的补品是一碗现冲的鸡蛋水。
她在那个时间里交了人生中第一个“最好的朋友”,她们回家顺路,每天结伴下学。
她们现在已经不再联络,一声儿前段时间看她发朋友圈,已经有了小朋友。
还好,也没什么遗憾,只是自然而然地不是朋友了。
接下来,她的生活就“稳定”下来了。
姥姥姥爷走了,妹妹也走了,妹妹学习不好,回乡里上学,舅妈亲自看着。
她们跟着姥姥姥爷住江边的时候,隔壁院子是一位阿姨的寄宿家庭,我们叫阿姨“二娘”。
她家有很多孩子,中午的时候会在外面跳皮筋,她偶尔也会去蹭个玩玩。
阿姨的丈夫“二大爷”在姥姥姥爷还在的那一年去世了,一声儿的印象里还有阿姨在葬礼上哭晕过去一袭黑衣被儿子背回来的场景。
二娘是个东北话里“刚强”的女人,一个人照顾着二十个左右的孩子,那时她的儿子还未退伍,她雇了一个“老师”,每天辅导她们写作业。
这段时间里,一声儿从姥姥家的院子搬到了二娘的院子,又跟着二娘搬了两次家,第一次搬到了另一个小院儿里。
陈一声那时候还不是个特别招人喜欢的小孩儿,所以她不是二娘最喜欢的孩子,起码不像现在这样。
但也不招人讨厌,她挺乖,学习也挺好,会早起两个小时在小院里就为了背五个单词。
但没办法,陈一声儿的英语太差了,怎么也学不好,26个字母是新中性笔、新文具拜托同桌晓东写的,写完贴在桌子上,一直到五年级,好像都没背会26个字母。
提前两个小时默写5个单词还错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