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一些仿冒品。
这些仿冒品往往包装粗糙,香气刺鼻,与正品云溪香相去甚远,但它们利用了云溪香的热度,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严重损害了云溪香的品牌声誉。
更让林森头疼的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日化公司,也注意到了云溪香这块“肥肉”。
他们派人前来白云镇,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云溪香的核心配方。
起初,他们是客客气气地提出合作,希望能以技术入股或者直接收购的方式,将云溪香纳入他们的产品体系。
林森深知,一旦被大公司控股,云溪香很可能会失去其独特性和自主性,甚至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这与他创立云溪香坊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他婉拒了这些“好意”。
见合作不成,一些公司便开始采取不正当手段。
他们高薪利诱香坊的员工,企图窃取生产工艺;他们派人潜入云瘴草的采摘区域,试图分析原料的秘密;甚至有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称云溪香的原料云瘴草有毒,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一时间,云溪香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订单量受到影响,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开始产生疑虑,甚至有合作的商家也提出要暂停合作,观望事态发展。
林森夜以继日地处理这些危机。
他一方面在官方账号上发布声明,澄清谣言,并附上了权威机构对云瘴草和云溪香产品的无毒检测报告;另一方面,他加强了香坊内部的管理,与核心员工签订了更加严格的保密协议,并提升了安保措施。
他还亲自前往云瘴草的采摘地,与村民们沟通,提醒他们警惕陌生人的刺探,保护好这片属于白云镇的宝贵资源。
最让他感到棘手的是那些试图窃取配方的商业间谍。
他们伪装成游客、采购商,甚至应聘者,想方设法接近核心区域。
林森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小心应对。
有一次,一个自称是某大学植物学研究员的人,以学术交流为名,多次前来香坊,对云溪香的制作工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并不断旁敲侧击地询问关键技术细节。
林森凭借敏锐的直觉,察觉到对方的真实意图并非学术研究,便巧妙地避开了核心问题,并最终谢绝了其进一步“交流”的请求。
事后他通过侧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