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赢得尊敬。
那晚,他没有带走奖金,而是留下来帮清理场地。
他知道,这场胜利,不只是一个起点,更是一道门槛——真正的拳手之路,才刚刚开始。
而他愿意为这条路,付出全部。
3从资格赛胜利的那晚起,林浩便正式成为“龙骨楼”拳馆的一员。
这并不是荣耀的象征,而是一场持续考验的开始。
拳馆里的拳手来自五湖四海,有人是街头小混混,有人曾是职业拳击选手,还有人,是从缅甸、菲律宾边境黑市赛中“死里逃生”的野兽。
他们没时间聊天,也没有兴趣寒暄——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水泥地上百米冲刺、轮胎抗压、沙包打击、摔跤对抗,一刻不停。
林浩知道,拳台上没有幸运,只有准备与韧性。
他不再计较伤口,也不抱怨疼痛。
他开始记录每一次失误,观察对手的动作轨迹,分析自己的出拳角度。
就连吃饭的时候,他也会盯着拳馆电视上回放的泰拳比赛,一遍一遍地琢磨那些致命的瞬间。
老陈看在眼里,却从未夸奖过他。
这位退役的越南裔教练,年轻时在寮国的黑拳圈打出过名气,后来因一次打伤富商儿子,被迫流亡至柬埔寨。
他性格古怪,说话寡淡,却是拳馆中最有威望的人。
某天晚上训练结束后,老陈走到林浩面前,扔给他一根沾满绷带的长棍。
“你脚太慢。
以后早上不准跑步,拿它绕场走五十圈。”
林浩愣住了:“拿棍子走圈?”
老陈瞥了他一眼:“拳不是靠手,是靠脚站得住。
你没根,就算能出拳,也撑不到最后。”
从那天起,林浩每天黎明时分背着那根木棍走场——炎热、雨水、蚊虫叮咬,没人理他,只有自己和一圈圈泥泞中的足印。
三个月过去,林浩的腿法比之前扎实许多,他的步伐从最初的拖沓变得灵活精准,防守范围也明显扩大。
在一次内部淘汰赛中,他面对身形更大的泰国拳手“沙岩”,成功撑满五回合并反败为胜,引来拳馆管理者的注意。
<拳馆老板阿赞,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在比赛后将林浩叫进了办公室。
他看着林浩的资料,淡淡问了一句:“你想留下来多久?”
林浩回答得干脆:“只要我还能动,就不会走。”
阿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