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根据四季更替,推出不同的养生套餐:春日养肝,以菊花枸杞茶搭配菠菜猪肝粥;夏日清热,冰镇绿豆汤配薄荷莲子糕成了招牌;秋日润肺,川贝雪梨炖盅供不应求;冬日滋补,当归羊肉汤的香气飘满整条街巷。
短短半年,苏挽月便在镇西购置了一处三进的院落,前院作药膳馆,后院设为医馆和住所。
新馆开业那日,州府的李大人竟派了管家送来贺礼,一尊翡翠雕琢的“悬壶济世”摆件,惹得全镇百姓惊叹不已。
原来,李夫人的病愈之事早已传到州府,李大人的母亲患有多年的风湿顽疾,遍访名医无果,听闻苏挽月的大名,便差人来请。
苏挽月带着精心配制的药膳方,乘车来到州府李府。
老夫人常年卧床,手脚肿痛,面色萎黄。
苏挽月仔细诊脉后,断定是寒湿入体,气血阻滞。
她开出了独活寄生汤的改良方,加入了食疗的成分,用牛骨熬汤作底,加入独活、桑寄生、杜仲等药材,慢火炖煮三个时辰,再配上健脾祛湿的茯苓饼。
同时,她教府上的丫鬟每日为老夫人按摩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不出一月,老夫人竟能扶着拐杖下地行走,肿痛之感大减。
李大人欣喜若狂,亲自送来黄金百两,苏挽月却婉言谢绝:“民女只求大人能为药膳馆题字一幅,以惠百姓。”
李大人爽快答应,挥毫写下 “苏氏药膳,妙手回春” 八个大字,制成匾额高悬于药膳馆正门之上。
从此,“苏氏药膳馆” 的名声传遍州府,每日慕名而来的车马络绎不绝。
而此时的王家,却如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自从苏挽月离开后,家里的家务便无人操持。
张桂花好吃懒做,每日只知道躺在炕上骂街,王大柱和王翠兰不得不硬着头皮做起家务。
王大柱自幼被母亲宠坏,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连劈柴都能砸到脚,疼得嗷嗷直叫。
王翠兰更是娇生惯养,洗衣时把衣服扔进河里就不管了,结果被水冲走大半,气得张桂花抄起拐杖就打。
家里的饭菜更是难以下咽,不是生的就是糊的,张桂花吃了几次闹肚子,便吵着要下馆子。
可王家的银子本就不多,苏挽月离开时又带走了一些,如今坐吃山空,哪里还经得起这般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