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某博主挂出一条四个月前的匿名墙截图——“有些人靠潜规则搞到国奖比赛名额,恶心。”
没人指名道姓,但评论区很快对上了号:“该不会说的就是谢宜成吧?”
“之前那个比赛不就是他和沈知棠一个组?”
“他追沈知棠追了半年,全系都知道。”
紧接着,又有人贴出了我当时在实验楼走廊和他争执的视频。
画面模糊,背景嘈杂。
但音频里清晰地听到我说——“你自己写不了,就不要硬挤进来。”
“我不是你随便用的工具人。”
谢宜成当时笑了,说了句:“这个项目只有你可以做,老师说你比赛经验最丰富。”
“参赛申请表我已经填了,你名字我也报上去了。”
“这个比赛名额很难得,你退出是不想要了吗?”
这段录音被剪成十几秒,循环播放,成了新的舆论核心。
评论区彻底变味。
风向急转。
连一直没发声的校方也坐不住了,开始删帖、撤热搜、封群。
与此同时,警方也介入了调查匿名墙的发帖源。
那条“潜规则比赛”的帖子——IP地址是林蔓的校园网。
匿名墙再次炸了。
我也曾被谢宜成“请”去谈比赛,地点是外面的旅馆,他说是为了安静讨论。
我拒绝了,他就不让我进组。
后来还在课上说我能力不行,组内评价给我打了最低。
我当时不敢说,现在看到沈知棠那个音频,我手都在抖。
这一条下面很快跟上第二条、第三条。
都是女生,全匿名。
没有姓名、没有截图,却出奇地一致。
评论区正在翻滚、燃烧。
就在这时。
匿名墙突然无法访问。
首页显示:“维护中”。
紧接着,校内多个社交账号开始“自查自删”,言语模糊地提醒:“理性发言,停止未经证实的传播。”
“我们正在配合官方调查,请勿以讹传讹。”
“请大家保护当事人,不要给受害者二次伤害。”
到了中午。
那几条爆料,全都找不到了。
连带着当晚关于“谢宜成”的所有关键词,也都无法搜索。
唐伟不再围着我问,而是打开了另一份卷宗,把重点落在谢宜成身上。
唐伟看起来压力很大,眼下青黑,连胡子都没剃干净。
“林蔓和谢宜成,是什么关系?”
“你们说林蔓喜欢谢宜成?
什么时候开始喜欢?”
我开口了。
我开口了:“警官,我什么时候说过——林蔓喜欢谢宜成?”
我再次诚恳的看他:“警官,我从来不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