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流程,昨天半夜又改了第三版!
非要把原本简洁的三步验证,硬塞进一个所谓的‘家长快捷通道’,逻辑混乱得要命,技术实现复杂度和用户体验都在开倒车!
我邮件问产品经理小刘,他就回了一句‘按林总监最新指示办’。”
赵磊沉默地看着屏幕,脸色在屏幕冷光的映照下显得愈发冷硬。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Sprint计划会上明确的任务,总会在执行过程中被林薇以“用户反馈”、“市场急需”、“微小调整”的名义,插入各种未经充分评估的变更。
每一次变更,都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技术团队精心规划的开发节奏中激起混乱的涟漪,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和开发者的精力。
邮件、Jira评论、临时拉的小群消息……这些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成了林薇投放“需求炸弹”的完美载体,事后却难以追溯和界定责任。
“磊哥,”测试工程师小杨怯生生地插话,调出测试管理工具,“你看,就这周,因为需求变更导致的缺陷(Bug)数量激增了40%。
很多是改A功能把B功能带崩了。
修复和回归测试的工作量太大了,我们测试组根本跑不过来。
Sprint 3的测试完成率……肯定很难看。”
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赵磊的目光扫过团队成员疲惫而焦灼的脸,最后落回屏幕上那些被随意插入的、如同补丁般的需求和混乱的代码注释。
一股冰冷的怒意在胸腔里凝聚。
林薇在会议上堂而皇之地将“技术瓶颈”作为项目延迟的罪魁祸首,而技术部却在沉默地承受着她不断制造的混乱,并为此付出加班、返工、背负KPI压力的代价。
这不仅仅是管理混乱,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嫁祸。
他必须找到证据,证明这持续不断的、非正式的需求变更,才是项目真正的“血栓”。
“把证据链固定下来。”
赵磊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了压抑的沉默,“所有非正式渠道的需求变更指令——邮件、聊天记录、口头传达后被追认的,全部截图、录屏、保存源文件。
标注清楚时间、来源、具体内容、以及它对我们原有任务造成的冲击评估。
特别是那些绕过评审、直接要求开发执行的。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