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热闹的心态来了。
仓库里坐不下,就有人自带小板凳坐在门口听。
贺晚晚来者不拒,教得更加用心。
她结合农事,教大家认“农药”、“化肥”、“种子”的字样;结合生活,教认“油”、“盐”、“布票”这些常用词。
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像一股涓涓细流,悄然滋润着这片知识贫瘠的土地。
人心,在无声的付出中被悄然焐热。
曾经因为“玉米地事件”而投向贺晚晚的那些或好奇、或探究、甚至带着一丝审视的目光,渐渐被真诚的感激和尊重所取代。
田间地头,有人会主动帮她多锄一垄草;挑水时,总有人抢先一步帮她把水缸灌满;去公社办事,赶车的王大爷会特意在知青点门口多停一会儿,喊一声:“晚晚丫头,要捎东西不?”
一声声“晚晚”、“晚晚丫头”,取代了疏离的“贺知青”,透着自然而然的亲昵。
那份水文资料整理,也在无数个深夜的坚持下,接近尾声。
泛黄的纸张变成了厚厚一册装订整齐、图表清晰、分析详实的报告。
封面上,是贺晚晚用娟秀工整的字体写下的标题:《青山大队历年水文特征及洪涝灾害初步分析报告》。
秋去冬来,又一年回城指标分配的季节到了。
这一次,青山大队的推荐名单酝酿过程,少了往年的暗流涌动,多了几分公开和慎重。
大队部里,代理支书张支书主持着会议,几个生产队长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气氛肃然。
“……名额就这一个,”张支书敲了敲桌子,“大家议议,看谁更合适。”
短暂的沉默后,三队的老队长,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农,率先开了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份量:“我提贺晚晚同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这娃,没得说!
干活踏实,不偷奸耍滑,是块好料!
更难得的是那份心!
人家熬了多少夜,给咱们整那水啊雨啊的本子(指水文资料),图啥?
还不是图咱们队里少遭点灾!
还有那晚上的识字班,教老的,教小的,这份心,这份力,咱们队里,谁比得上?”
“对头!”
王婆立刻接口,嗓门洪亮,“晚晚丫头是实打实的好!
教我家狗剩认字,那叫一个耐心!
狗剩现在都能给他爹念信了!
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