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地看着,咿咿呀呀地回应,小胖手挥舞着,仿佛也在参与创作。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他身上,也落在我的画纸上,冰冷的画面似乎也染上了一层暖意。
第一笔收入来得有些意外。
我鼓起勇气把几幅感觉还不错的静物习作和一张晓阳熟睡的速写(画得格外温柔)上传到一个设计师交流平台。
几天后,竟然真的有人私信我,是一家初创母婴品牌,想要几张温暖治愈风格的插画用于产品包装,预算不高,但要求很契合我后期画风里不自觉流露出的那种柔软。
握着手机,看着对方发来的预付款数字,指尖微微发抖。
钱不多,却沉甸甸的。
那不仅仅是一笔钱,那是被踩进泥土里的自我,重新挣扎着冒出的一株嫩芽。
是我作为一个“人”,而非“某某的妻子”、“某某的儿媳”、“某某的妈妈”所能创造的价值证明。
“妈!
爸!
我接到活儿了!”
我冲出小小的“画室”(其实就是阳台隔出的一个小角落),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
父母正在客厅陪晓阳搭积木,闻言都抬起头,脸上瞬间绽开的笑容比我手中的画稿还要明亮。
晓阳也仰起小脸,不明所以,但看到大人们都在笑,他也跟着咯咯地笑起来,小胖手把刚搭好的积木“哗啦”一下推倒了。
那笑声,清脆、纯净,充满了整个空间。
那一刻,我蹲下身,紧紧抱住这个带给我无尽痛楚又赋予我重生力量的小人儿,眼泪再次涌出,却是滚烫的、饱含着希望的。
工作像一道强光,劈开了笼罩在我世界里的阴霾。
订单渐渐多了起来,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后来能稳定地接到一些商稿,甚至开始有了一点小小的口碑。
我把自己埋进色彩和线条里,也在工作中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节奏感。
熬夜画图是常态,但心里是踏实的。
每完成一幅作品,收到客户的认可和稿费入账的短信提示音,都像一块坚实的砖,垒砌着我通向未来的路。
晓阳在父母的宠爱下,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像一棵茁壮的小树苗般成长。
他不再只依赖某一个人,会张开手要外公抱,会钻进外婆怀里撒娇,也会在画累了的时候,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用沾着饼干屑的小手拍